近年來,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高度重視黨員教育工作,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資源,通過“規范化、專業化、多元化”協同打造,聚力建強多場景、立體式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,推動黨員教育走深走實、見行見效。
突出規范化打造,構建全域矩陣。健全制度體系。制定《淥口區黨員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管理辦法》,建立由區委組織部牽頭,區委黨校具體指導,各相關部門、鄉鎮、現場點位緊密配合的“聯評、聯建、聯管”協作機制。系統開展現場教學點認定入庫與復評工作,對教學點的硬件設施、教學內容、師資配備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核和評估,推動現場教學點從“數量增長”向“質量提升”轉變。分類建設教學點。立足本土歷史文脈、資源稟賦和創新經驗,圍繞“黨性教育、傳統文化、鄉村振興、產業發展、基層治理”5個主題方向,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現場教學點。目前,全區已建成各類現場教學點11個,初步構建起特色鮮明、亮點突出、充滿活力的現場教學點矩陣。規范教學標準。按照有宣傳冊、有簡介片、有師資、有微黨課“四有”思路,推動現場教學點規范化、特色化、鏈條式發展。細化課程開發、師資調配、學員管理等全流程規范,從課程設計的前期調研、內容撰寫,到師資的選拔、培訓和調配,再到學員的報名、培訓期間的管理和考核,都制定了詳細的標準和流程,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。
突出專業化教學,提升培訓實效。建強師資力量。積極探索“現場點位講解+業務部門解讀+黨校教師授課”的“三師制”教學模式,構建由專職講解員、部門業務骨干、黨員教育講師、黨校教師組成的師資庫。通過多種渠道廣泛選拔優秀師資,對入選師資庫的人員進行動態管理,定期組織培訓和交流活動,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。目前,師資庫已動態儲備專兼結合、分工合作、優勢互補的教學人才130余人。強化課程供給。緊扣現場教學點主題,配套“現場課+專題課+案例課”課程體系。組織專業團隊深入調研各教學點的特色和優勢,結合黨員教育的實際需求,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程。累計收集案例教學課程21門,開發《傳承紅色基因,踐行初心使命》《鄉村振興的淥口實踐與探索》等精品課程11門,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、實地考察和互動交流,讓學員有看頭、有聽頭、有學頭,切實提升培訓效果。優化教學設計。探索“沉浸體驗+互動參與”“實地走訪+分組討論”等教學模式,推動教學由“單向灌輸”向“雙向交流”轉變。在教學過程中,注重引導學員積極參與,通過模擬決策、小組討論等方式,讓學員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,實現由“教師講、學員看”到“教師引、學員論”的升級,有效提升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。
突出多元化賦能,延展教學鏈條。打造“指尖課堂”。依托微信群、公眾號等渠道,上線微黨課,讓黨員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,隨時隨地都能獲取豐富的學習內容,使黨員教育更加貼近黨員實際需求。創新推出“云直播”教學活動,定期邀請黨校教師、先進黨員代表開展線上專題講座,打造“青春淥口大講堂”線上版,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。打造“流動課堂”。針對農村黨員、流動黨員集中學習難的問題,組建“黨員教育流動服務隊”,配備移動教學設備和紅色文化展架,深入村組、工業園區、建筑工地開展“送教上門”活動,把“課堂”設在村頭院落、車間班組。教學內容緊扣不同群體需求,為農村黨員重點講解鄉村振興政策、農業技術知識,為企業黨員側重解讀惠企政策、黨建與生產融合路徑。打造“實踐課堂”。依托現場教學點打造村書記工作室,組織村(社區)“兩委”成員圍繞工作痛點難點開展共學共研。針對治理難題,組織村干部在工作室共同研討,邀請區直單位、聯鎮領導、專家教授進行指導,切實提升村(社區)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